2021年6月10日下午,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在5-401举办“河西走廊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建议”主题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丝绸之路与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团队组织,邀请了兰州财经大学原旅游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曲静教授,永利集团王万鹏教授,原甘肃行政学院科技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委党校何军民教授,永利集团陈金生教授,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廷魁副教授,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丁得天博士,西北民族大学博士、刘玉忠副教授,兰州财经大学刘艳副教授,永利集团副教授、北京大学刘拓博士进行学术交流。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丝绸之路与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团队成员及旅游管理本科生到场参会。团队负责人窦开龙博士后主持并点评。
曲静教授作题为“把河西走廊打造为丝绸之路旅游新高地的思考”的发言,她谈到河西走廊旅游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河西旅游的宣传不到位,缺乏整体营销;二是河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低,整体竞争力不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区域内的旅游合作,实施联合营销;二是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共同开拓区域旅游市场,利用多种销售渠道。
王万鹏教授作“‘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河西走廊旅游”主题发言,他从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历史、世界遗产视域讲到文旅融合视域下的河西走廊,提出河西走廊的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是河西走廊五市的区域联动和文化共建,充分利用长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河西特有的旅游资源,打造河西走廊大文化旅游廊道景观。
陈金生教授以“秦汉时期河西的屯田和边疆危机策略”为题展开论述,讲述了秦汉时期形成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缘故,汉朝的边疆危机导致匈奴南下、汉将降敌、边民流失、边备松弛,汉朝边疆的统一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河西屯田是边疆经略的重要方式,为后来收复河西地区有重要意义,为河西走廊日后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军民教授结合在甘肃八十多个县域调研考察的经验,就河西走廊县域旅游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点做了梳理,从产业链、产业集群、口号、地域安全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海钟教授以“社会心理学视野的旅游心理建设与服务发展探讨”为题发言,他提出目前旅游业发展有唯经济效益论的价值衡量现象,导致旅游发展中引发很多社会问题,例如游客的消费观偏离、旅游景区的破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等,游客旅游心理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维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张教授提出了若干关于健康旅游心理营造的建议,要重视区域心理学研究,从“游、导、管、服”等多方面着手建设文明旅游生态心理环境。
马廷魁副教授的交流题目为“旅游危机的跨域传播机制与协同应对模式”。他分析了当下河西走廊旅游面对的传播困境,就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打造成高形象力、强传播力的旅游产品,获得相应的游客关注,以及旅游到访率,做了探讨;认为面对近期甘肃发生的重大旅游事故,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危机处理和应对模式,将负面影响降低,弥补旅游业的形象损失。
丁得天博士以“敦煌考古与永昌县特色旅游发展”为题做精彩发言。敦煌游客量连年增长几近饱和,但河西走廊地区整体旅游市场并没有达到相应的火爆程度,敦煌对河西五市有明显的遮蔽效应;河西五市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永昌县的圣容寺和敦煌壁画有密切关联,要对敦煌文化深入研究,挖掘出河西走廊更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资源,发挥敦煌的明星带动效应,打造大敦煌-河西文化旅游圈。
刘艳副教授从“开发驿站文化资源,助推河西走廊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做了论述,向大家介绍了驿站文化以及甘肃的驿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了驿站文化的旅游价值,并就如何开发驿站旅游发表了精彩观点,分享了她在实践教学中的做法和成果,特别是驿站主题文创产品,受到在场同学的喜爱和好评。
刘玉忠副教授基于民俗学视角和符号学理论,提出了河西走廊民俗资源的空间生成机制、特殊价值与意义,借鉴外地经验与模式,提出了河西民俗走廊的旅游发展路径。
刘拓副教授以“河西走廊考古与旅游耦合发展的‘增长点’”为题做了精彩分享,阐述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在全国范围的排名和困境,介绍了河西走廊重要的国家文物,指出甘肃是文物大省,但没有充分展示出文物的旅游价值,没有利用其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如何挖掘文物的大众欣赏和研学价值,增加文物鉴赏和游览的趣味性,文物呈现的多样性等,是考古和旅游两大行业共同发展的耦合增长点。
历时近4小时的学术沙龙圆满结束。本次学术沙龙是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丝绸之路与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团队举办的首场学术沙龙,学术交流紧密围绕河西走廊旅游高质量发展主题,从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考古学等多领域进行了跨学科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充分展示了旅游学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拓宽了旅游研究的视角和领域,激发出更多的研究灵感,为公司大旅游学科群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